探索中国实现民主共和之路

百年共和研讨会材料之七

 

探索中国实现民主共和之路

 

怎样在中国实现民主化?中国民运人士探索这一条道路已经有几十年了。以前有不少人想走改革或改良之路,希望中共进行政治改革,推动中国逐步实现民主化。习近平上台以后大搞所谓的“反腐”,有不少人对他抱有幻想,希望他能进行政治改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习近平的“中国梦”就是他要效法毛泽东,开历史倒车,做独裁专制的“红色皇帝”之梦。今天绝大多数海外民运人士已经对习近平和中共不抱幻想了,认为中国实现民主化必须走革命之路。

当外国发生茉莉花革命、颜色革命的时候,中国的海外民运人士一片欢欣鼓舞之声,认为很快将会发生中国的“茉莉花革命”或“颜色革命”。已经有多次,海外民运人士向国内民运人士发出呼吁,呼吁他们站出来革命,推翻中共的专制统治。所有这一切都毫无结果。1989年胡耀邦逝世,引发了几十万大学生参加的学生运动及上百万人参加的群众运动,其基本条件是当时的大学生是关心政治的、中国很多知识分子及中国人是关心政治的。在此后的三十多年中发生了无数次比胡耀邦逝世更重大的事件,但没有一次能引发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和群众运动,原因是今天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是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绝大多数中国人不关心政治,今天的大多数大学生也是不关心政治的。所以我认为在近年内中国不可能发生民主革命。

那么,中国实现民主化之路该怎么走呢?我在2014年作了这样的预言:中国必将在2018至2022年期间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严重经济危机的爆发很快将导致中共政权崩溃。至今我仍然坚持我的预言。如果我的预言是对的,那么至迟在2022年中国将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共政权至迟在2023年垮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民运人士应该做什么?那当然是应该尽快地建设一支在全中国有影响力的政治力量(或政党),当中共政权垮台的时候这支政治力量(或政党)能够站出来收拾残局,成立民主临时政府,引导中国走向民主共和宪政。我在以前公开发表的文章中不止一次提出过这个问题,呼吁海外民运人士讨论怎样尽快地建设一支在全中国有影响力的政治力量(或政党),但是根本没有人响应。

我从北京跑到德国来投身海外民运已经将近十年了,经过十年的观察,在全世界的中国民运人士中我找不到一个能担此重任的人(能担任建设一支在全中国有影响力的政治力量(或政党)的领袖的人物)。

海外的民运队伍鱼龙混杂,存在严重的问题。我来到德国不久就听说有中共“特务”混入了民运队伍,还有人声称海外民运人士中有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是中共“特务”。中共在海外民运队伍中安插了几个“特务”,这是完全可能的,但是有那么多“特务”,那当然是无稽之谈。应该怎样对待这几个“特务”?我认为只能做到暗中怀疑,严加防范,而不能开展抓“特务”运动,因为我们无法获得证明此人是中共“特务”的确凿证据,如果硬要抓中共“特务”,就必然搞得天下大乱。

每个人都有缺点,都会犯错误。我从来没有听到某个民运人士(尤其是领导人)主动地作自我批评,承认自己某一件事情做错了。没有自我批评,也就容不得批评,甲批评了乙,乙一定会进行辩解,甚至攻击甲。在民运队伍中不可避免地会混入一些“不良分子”。而在这样一支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不讲个人道德修养的队伍中,出现了“不良分子”也无法清除。这些“不良分子”严重地败坏了中国民运。

中国民运还存在另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只有一个中国实现民主化的空洞的大目标,而没有制定出如何实现民主化的具体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没有具体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不可能建设一支在全中国有影响力的政治力量(或政党)。

还有一些人把中国实现民主化的希望寄托在美国总统的身上,这也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共政权很快必将崩溃,这是由中国内部的原因所决定的。美国总统和美国政府如果对中共采取以对抗为主的政策,对中共施加切实的制裁措施,那可能会促使中共政权的崩溃提早几个月到来。美国总统和美国政府如果对中共采取以合作为主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以前的绥靖政策,那也救不了中共政权的命,至多使中共政权的崩溃推迟几个月发生。我们对美国选谁当总统,美国总统对中共采取什么政策,应该抱淡定的态度。

我预言中共政权至迟到2023年垮台,这时候海外民运人士不可能建设起一支在全中国有影响力的政治力量(或政党),中国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先谈一种很小的可能性,那就是在中共最高层领导中站出来一个人,取代习近平,建立新政府。这个人有可能逐步推进中国的民主化,也可能换汤不换药,仍然搞一党专政。

另一种很大的可能性是:中国出现了类似于辛亥革命以后的军阀混战、四分五裂的局面,名义上的中央政府有可能仍然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各地地方政府各自为政,不听从中央政府的政令,新疆、西藏、台湾、香港纷纷闹独立,新疆还可能发生战争。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这些民运人士该怎么办?这个问题现在就无法回答了。

 

2021年3月14日在“百年共和研讨会”上的演讲稿